新闻大学

为中国最好的大学,拍部电影 

来源:新闻大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7-12

每年夏天都不能回避的两个话题:高考和毕业。前者是令人兴奋和充满希望的;后者是感伤的、未知的和困惑的。意味着你将告别象牙塔,正式来到现实世界。大学就像摆渡人,把我们从梦想的灯塔推到现实的另一边。

从鸡宝宝教育到人才内化,在这个焦虑的时代,我们不禁思考,大学的意义是什么?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当我们错过它时,我们又错过了什么?

《大学》于7月9日上映,是中国第一部以顶尖大学为题材的纪录片。由清华主创团队拍摄,历时三年,整整110分钟。这是清华学生为母校诞辰110周年献上的一封信。也被称为纪录片版的《乌问席东》。

但作为清华园外的观众,看完后也印象深刻感人,在《大学》中,我看到了每一所大学共同的幸福、困惑、理想和选择。

其实,《大学》不仅仅是讲清华的故事,它的意义远不止展现清华精神。在当下流行的“教育”讨论背景下,“大学”探索了当下时代的“大学之路”。

不得不说,《大学》是这个躁动的夏天里被记录最多的电影。对于还在学习的同学,它可以为你找到学习的意义和方向;而对于在滚动和平躺之间反复横向跳跃的中青年群体,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对抗滚动的方法。力量。

这部关于清华大学的纪录片没有呈现传统的宏观历史叙事或关键事迹记录。它从一个人的叙述开始,并专注于四个独立且具有高度代表性的个人。讲述自己选择的故事,回归大学里的人,回归教育的本质。

他们是刚进入清华大学的新生和即将离开的院士,准备加入工作的年轻教师和面临毕业选择的博士生。

这四代清华人都站在了人生的转折点。他们的选择又会面临哪些新的挑战?大学如何影响他们的选择?

主创团队专注于捕捉人物的选择过程,从他们的选择中,带我们窥探清华人的精神,也为我们每个人找到了不同的答案。

精力充沛的大学新生闫云洲是影片中第一个出现的角色。影片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呈现了清华公园烟火缭绕的景象。艰苦的军训、关键时刻关灯的宿舍、焦急的期末考试、装扮成“小大人”的联谊会,凝聚着快乐的大学生活,迅速将观众拉回曾经或曾经的模样。还是熟悉的。大学校区。

但影片一开始,他并不是清华大学的学生。起初,他在清华大学“上海领军工程”物理组获得第一名,但他的高考成绩并没有达到预期,荧幕上那种蓄势待发的焦虑感深深地引起了所有去过的人的共鸣通过高考。

有一集让我印象深刻。填表前夕,一个成绩优异的女生已经考上了清华大学,但妈妈坚持要她考经济管理专业。女孩因为不符合妈妈的标准而偷偷哭了起来,甚至还产生了负面情绪。

但在清华老师的鼓励下,女孩重新思考了自己的初衷,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走自己想走的路,而不是妈妈铺路。清华老师的话传达了清华精神,正如校长邱勇在开学典礼上鼓励新生所说的那样:“要敢于质疑、敢于批评、敢于求真、敢于独立思考。”

正如一位家长,“鸡” 作为“宝宝”的核心目标之一,“大学”中呈现的清华精神,不禁重新审视当下被“鸡宝宝教育”所遮蔽的教育意义。

而带着清华育人精神的钱毅老师,晚年依然坚持站在课堂上。她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两件事上,一是中国的环境保护,二是教书育人,为环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人才。

先生钱毅是清华大学首位女院士。影片记录了她退休前后的心路历程。退休后,她最怀念的还是她那三尺高的讲台,最终她还是选择了继续传道和教学。 “一组六名院士,一半是教师。”带着家族和老师的传承,我们看到了清华教师的传承,也看到了清华的育人精神。

就像电影道的英文名。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的育人理念是:“大学的伟大在于研究大学问题。大学的伟大在于培养“资本人”。

“哈勃学者”蔡政在美国度过了十年。他本可以继续在美国名校任教,名列前茅,以优异成绩回国。但随着清华大学天文系的恢复,蔡政迫不及待地想拿到一张回国的“单程票”,趁着年轻“为祖国多做点事”。

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他在美国的时候口齿伶俐,但在清华老师的审判中却紧张得结结巴巴。在蔡正老师可爱的双面对比中,可见一斑他非常重视清华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渴望实现自己的理想。

上一篇:南京大学——谢菲尔德大学暑期学校开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