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大学》
申报馆ThePress,主题为“从复旦到牛津”的《牛津笔记》读书沙龙,除了朗诵若干段《牛津笔记》节选外,并没有对这本新书有过多介绍。在《牛津笔记》作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的推动下,特邀嘉宾、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担任复旦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现任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成为主角。
“不以分数论高下”“学问就是学会提问”“找到你自己的火种”……84岁的杨福家思路清晰、金句如珠。谈到眼下火热的高校话题,杨福家的观点是“桌子要跟桌子比,桌子和凳子是不能比的”。也就是说,“要清楚了解高等教育是分类的,不同类型的学校有不同职责。”
杨福家是上世纪30年代生人,张力奋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两代学人属文理不同学科,但曾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留学生”。1958年,杨福家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60年担任复旦大学原子能系副主任;1963年至1965年公派留学,任丹麦哥本哈根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张力奋自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获中英友好奖学金赴英国深造,获莱斯特大学大众传播学博士学位。此后的20年“在遥远的西方远观中国渐渐展开的全球化”,加盟英国《金融时报》,创办FT中文网,并出任主编;2015年,张力奋回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任教,《牛津笔记》则是他于2017年访学牛津大学时的日常记录与思考,“60%对自我的裸露”。
回忆起数十年前的留学生涯,杨福家依然印象清晰,“要感谢邓小平作出的决定,中苏关系破裂后,他说,往西方派人,这句话改变了我们很多人的命运。”
“当时我们的英语水平比较差,集中到北京学英语。刚去的时候,北京外国语学院一位资深教授听我们读一段英语后断定,想通过考试至少要花一年。我和好朋友陈佳洱散步时商量,既然开不了口,从明天起,我们在散步时就不讲中文,只讲英语。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总算考过了。他去了英国,我去了丹麦。”杨福家说,这段故事给他的启发是“不要轻易被打败,要想象自己有哪些缺点,有哪些优点,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坚持学下去”。
杨福家刚到哥本哈根,学校直接将他接到了一场物理学讲座现场;在校期间,连续48小时窝在实验室都不稀奇。令他印象更深的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完全平等地互相提问、探讨问题的气氛。
哥本哈根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得名于诺奖得主尼尔斯·玻尔,他的儿子阿格·玻尔同样获得诺贝尔奖,是诺奖历史上少见的父子档。“我去留学时,老玻尔已经过世,小玻尔还在所里,他常来跟你探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一顿午餐吃的时间很长,并不是有多少吃的东西,而是一直在探讨问题。”杨福家说,丹麦虽是小国,却是诺奖大国,“一般留学总是盯着大国。其实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到什么国家,不应该看它的大小。”
“会提问”是杨福家反复强调的。“复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校训墙落成时,李政道来揭牌,他说,特别欣赏,第一句的第二个字和第二句的第二个字,就是‘学’‘问’。年轻人要进步,必须要提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老师也要鼓励学生提问。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如何回答问题。”
杨福家强调的另一点是找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要找到自己的火种在哪里,点燃了就腾飞了。”他说,分数并不重要,或者说不可能完全不在乎分数,但要弄清楚分数高低的原因,“认清自己善于做什么、不善于做什么。分数是表象。每个人的特点不一样,一旦找到自己的火种、特色,就能腾飞。”
卸任复旦大学校长后,杨福家被聘为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中外合作的宁波诺丁汉大学开办后,他任校长至今。“宁波诺丁汉大学是小班制,在这样的氛围下,老师鼓励学生问问题。有些问题是只有年轻人才能问出来的,希望在年轻人的手中,我们改革的方向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杨福家说,不同大学有不同定位与职责,以宁波诺丁汉大学为例,不属于研究型大学,而是一般性的大学,“研究型大学有研究型大学的做法,一般性的大学有一般性大学的做法。桌子要和桌子比,凳子要和凳子比,拿桌子和凳子比是比不出的。”
上一篇:哈佛大学惊人发现:新冠对人类未来影响巨大!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