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大学

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学与区域产业互动 

来源:新闻大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2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旨在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以自主创新为主要驱动力,集聚创新要素资源,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①。”“1+1+7”的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简称珠三角国家自创区)其战略定位是打造开放创新先行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协同创新示范区、创新创业生态区。使其在广东以至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成为区域协同创新的“知识中枢”,促进区域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然而,必须承认,广东省产业基础雄厚,经济总量一直稳居全国首位,但大学发展水平不高,科技资源相对匮乏,科技资源水平与经济地位极不相称。因此,深入探究珠三角国家自创区大学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内在关系和互动效应,从区域层面解析大学如何更好地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珠三角国家自创区大学及区域产业互动发展现状如何?大学与区域产业内在关系和互动效应是否存在问题?如果存在,应该怎样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一、理论基础

大学-产业-政府的三重螺旋体系强调大学、产业和政府的互动合作与协同,以实现知识生产与知识应用②。大学在保持传统的教学、科学研究使命的同时,要更加凸显“第三使命”,即利用自身的知识资源实现社会服务。自此,学者们愈来愈重视大学在区域创新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如技术转移和技术商业化①②。从区域创新系统层面来看,三重螺旋模型为解答大学与区域产业互动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然而,现有文献研究大多将“三重螺旋”视为一个整体,缺乏深入探讨三重螺旋体系内部关联运行机制,三重螺旋关联互动必须能够整合各个创新主体的功能③。另外,欧盟知识三角战略强调教育、研究和创新三大知识领域的协同发展,是通过相互影响和相互强化的逻辑规律生成的 “螺旋式”生态系统④。并进一步分解为知识传播、知识生产和知识转移三种职能。因此,本文尝试将“三重螺旋模型”与“知识三角”协同逻辑纳入大学与区域产业互动发展模型。具体如图1所示。

二、“知识三角”逻辑下大学及区域产业互动发展困境

图1 大学与区域产业互动发展模型

大学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于一体,已然成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知识三角”揭示了教育(人才培养)、研究(科学研究)和创新(技术创新)三大知识领域间的协同关系。结合珠三角国家自创区大学与区域产业互动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深入剖析“知识三角”协同发展困境。

(一)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协同发展困境

教育(人才培养)是“知识三角”良性互动的必要前提。然而,广东省一直作为“人才洼地”,其经济社会发展对引进人才的依赖程度较高。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年珠三角国家自创区万人博士生数量低于全国平均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广东省科技资源不足,高校综合实力不强,高端人才培养后劲不足。据近五年数据显示,珠三角地区发明专利总量急剧上升,而科学研究能力并没有直接增强教育资源。在软科发布的2019中国最好大学排行榜中,广东只有中大和华工两所大学位居前20,位居20~100的只有5所,分别是南方科技大学(第35位)、暨南大学(第51位)、深圳大学(第58位)、华南师范大学(第85位)、汕头大学(第95位)。在2017年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共计95个学科),广东省大学仅 4个学科获“A+”;3个学科获“A”;23 个学科获“A-”。 “A+”学科数占全国“A+”学科总数仅为1.8%,“A+、A、A-”学科总数占全国此类学科总数的3.6%,此类排名居全国第六位,位列北京、江苏、上海、湖北、浙江之后。具体如表1所示。

由表 1、图 2、3 可以发现,中山大学“A+、A、A-”学科总数最多,共计14个,占总数的46.7%,其次是华南理工大学,共计8个,占总数的26.7%。然而,“A+、A、A-”学科分布较为分散,在“A+和 A”评估结果中,仅生态学和轻工技术与工程属于理学和工学。图3“A-”评估结果中,理学和工学占到47.8%。不难发现,与新兴产业对接的学科缺乏优势,亟须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理学和工学是助推区域产业寻求创造与革新的基础,理工科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耦合互促作用⑤。那么,发展新兴前沿学科,是重构区域人力资本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创新的核心要素。为此,大学应主动布局面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学科和人才,发挥对未来科技的引领作用。

上一篇:十四五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三大主体建设思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