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大学》
1.新闻与艺术创作
艺术作品的创作本身就源于我们的生活,将生活进行美化和升华后成为了现在所能看到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听到的歌曲、广播剧。新闻本身就是我们身边新近发生的事实,新闻不仅局限于国家政策还关乎着民生,而民生新闻报道的正是群众的身边事。因此新闻被改编成了艺术作品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1.1 “新闻文学”现象
何纯老师的《新闻叙事学》中提出“新闻文学”现象。书中写到雷跃捷教授谈到:“又有同志对‘新闻文学’质的规定性作了阐述:‘它的质的规定性决定它必须具有新闻特征’,另外又要有较强的文学性。第一是文学性,即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可以叙述、抒情、提炼、集中,讲求艺术加工(请注意允许讲求艺术加工);第二是想象化;第三是集中性,可以运用蒙太奇的手法;第四是多色彩。”
由此可见新闻文学现象并不违背新闻本身。现如今人们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导致现在我们获取新闻的渠道已经逐渐从传统媒体转向手机。改变的不只是获取方式,新闻的表达也在悄然改变,新闻文学逐渐走入人们视野,摆脱了传统新闻的形式和固有结构。非虚构写作这一新闻写作形式是新闻文学现象的突出代表,这种新的写作形式让人觉得所看到的报道更有一定的“人气”不再只是陈述,而是通过作者的文字为我们将事件像故事一样剥丝抽茧的呈现出来。
1.2 新闻改编电影
从电影史的发展可知,《闫瑞生》是最早一部由新闻改编成电影的作品,讲述的是北洋时期上海滩的一个真实案件,曾被改编为文明戏,随后又被改编成电影。20世纪90年代,为了促进社会的进步弘扬主流价值观,歌颂时代人物典型,诞生了许多人物新闻事件改编的电影如《焦裕禄》等,力求通过影片让观众以这些先进人物为标杆,起到教育和弘扬精神的作用。另一类电影题材是根据社会事件改编的,如抗洪影片《惊涛骇浪》、记录汶川地震的《川流不息》、等等。
可以说新闻改编电影绝不是电影发展中出现的个例。新闻源于我们的生活,而电影的艺术创造也离不开我们的生活,将新闻素材进一步提炼、综合和加工,最后创造出典型的电影人物形象,所展现的不仅可以体现出社会中一类人的共性也可以体现出社会的本质规律,达到现象和真实相统一。这种艺术真实也证实了艺术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这个道理。因此,电影将新闻事件重构、打磨,以戏剧化的故事呈现在银幕上,使新闻事件再次发酵,使观众受到强烈的震撼效果,这也是一个电影人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与的发声。
2.叙事声音:谁在讲故事
叙事的两个基本要素:故事与叙事人。在叙事活动中,叙事人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成分,因为叙事人的身份以及其在叙事文本中的表达和参与程度,决定着叙事文本的基本特征。因此在新闻叙事的研究中,对于新闻叙事人的研究即“声音”的研究置于最基本的层面,是符合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的。因此,不论是对新闻叙事的研究还是电影的研究,叙事声音的研究都是最基础的。
2.1 电影中的叙事人
文本叙事的叙事人,不论是真实作者还是隐含作者,他们都是这个故事的叙述者。对于新闻叙事,叙事人直接关系新闻的准确、客观与公正,关乎新闻传媒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电影本身也是一个讲故事的艺术体裁,既然讲故事当然有讲故事的人,而这个人正是电影中的叙事人。
电影《嘉年华》讲述的是一个未成年人性侵案的故事,如果只记叙这一个案件难免会显得内容过于单调。因此在内容处理上就依赖于导演通过自己的技巧去创造这件艺术作品,将自己的感情观念、审美理想融入到作品中去,对已搜集的素材进行处理和整合以创造出作品。
在这部电影的处理上,导演采取了双线记叙的模式,即这个故事有着两个叙事人,一个是以旁观者身份参与案件的小米,另一个则是受害者小文。电影从两个人的视角来讲述这个案件,使得电影里的人物形象更为饱满和立体。从叙事学的概念来说,小米和小文就是这个故事的真实作者,而在电影的背后,故事的镜头后,导演所扮演的就是我们所说的隐含作者。
2.2 电影中的视角与聚焦
在叙事学的概念中存在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的这一相对概念,我们在电影中所看到的视角与聚焦也正源于这两种身份的叙事人。
真实作者,是显而易见的,电影《嘉年华》中是女主小米和小文,小米是海边旅馆的清洁工,在顶替前台上班时遇到了深夜来酒店的小文和新新以及新新的干爹,一个男人带着两个小女孩来旅馆引起了小米的注意,她通过监控关注着这三个人,并用手机拍下了男人进入两个女孩房间的视频。正是这段视频,成为了这件性侵案的关键证据。面对小文的遭遇,她是目击者,可是她却没有将证据交出来。案件的后续在小文的视角下,她和新新回到学校,身体因昨晚的遭遇不舒服而不敢声张,最后还是因新新害怕告诉了父母才被妈妈带去医院检查,遭遇被得知后换来的不是母亲的关心而是责骂,她离家出走去找爸爸,得到的却是敲门无人应而被迫睡在路边,一时间她最亲的两个人好像都容不下她。
上一篇:英语专四听力改革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反拨作用
下一篇:没有了